忻州市县区 忻府区原平市代县繁峙县静乐县定襄县五台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宁武县
您的位置: 主页>>忻州百科>>体育>>
姚明谈篮球改革 要通过理念创新观念升级推动中 【来源: 新华网 作者:忻州频道 时间:2017-02-26 14:46 点击: 次】    

   姚明谈篮球改革,要通过理念创新观念升级推动中国篮球发展。我初步的构想是,改革是增量改革,先把蛋糕做大,而不是急着重新分蛋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团结到一起,特别是注意吸收体制内的专业人才,让他们充分施展智慧和经验。同时,改革要秉持承上启下的思路,避免贴标签式的简单判断。我们会有些和以前不一样的思路,但这不意味着否定过去。要通过理念创新、观念升级,推动中国篮球继续发展。

姚明谈篮球改革

  2017年2月23日,中国篮球协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姚明正式当选新任篮协主席。 刘嘉良 摄 图片来源:Osports全体育图片社

  记者:接下来的改革会从什么方面入手?

  姚明:人是不能跳着走路的,一次只能迈一步,只迈右腿不迈左腿也走不好。所以得有个起点,引导改革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做大蛋糕的导向是什么?是市场。篮球领域现在什么地方最吸引市场?是联赛。所以我们首先要推动联赛进一步改革。

  体育比赛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而且在不断进化。20年前的CBA还分上下半场,那时候的比赛和现在就很不一样。也要看到,现在市场很丰富,如果消费者买不到一样东西,就会寻找一种替代品。所以,如果我们的联赛满足不了体育爱好者的需求,他们就会转向其他联赛、国外联赛。当然,不同的联赛之间也是竞争合作关系。从争取市场份额的角度看,就不能用一个传统的组织比赛的思路去运营联赛,要有市场化的意识和手段。我们的联赛要打造成让球迷满意的公共文化产品,还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

  记者:通过推动联赛改革,你希望能为中国篮球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姚明: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根基,是能够形成人才不断涌现的机制。一个社会领域,与之相关联的知名度、财富、发展格局等,都是人才带来的。为什么现在金融业、IT业会形成人才富集的现象,是因为这个领域给了人才充分展示、充分上升、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空间。所以我们最关切的也是抓人才培养,从青少年抓起,为他们打造一个看得见出口的路径和平台。

姚明谈篮球改革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联赛就是这样的平台。联赛的形象和品牌深入人心,自然会带来综合价值的提升,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观众,其中就会有将来打篮球的人。虽然不一定都能打职业联赛,但为整个项目发展形成了人才厚势,使人才向上走形成了良性循环。另外一方面,联赛价值的提升,也要对参与联赛的俱乐部带来正面效果。我们要努力让俱乐部扭亏为盈,至少在投入产出方面打个平手,这是维护联赛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记者:大家都很关心国家队的组建,国家队建设方面你有什么想法?

  姚明:国家队是中国篮球王冠上最闪亮的一颗明珠。我想国家队可以从召集方式上变一变,过去是行政命令式的通知,发到俱乐部、体育局。未来我们希望将球员征调制度改为球员邀请制度,在尊重运动员的同时,使大家进一步明确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希望在选拔制度上有所创新,最终将一定时期内水平高、状态好、意愿强的运动员推送到国际赛场的大舞台。

  国家队的建设也是系统工程,在训练保障、运动保险、形象包装、媒体推广等方面都应当去同步提升。联赛的好坏和国家队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是正向关系。国家队的战绩也会影响联赛的市场,但两者又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些矛盾。如何平衡国家队与联赛的关系,我的想法是未来尝试将国家队的市场权益通过联赛去体现,国家队的形象则可以通过联赛去投射、放大。

姚明谈篮球改革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记者:改革是新一届中国篮协的工作主线,你对改革有什么样的期待?

  姚明:改革要让更多人有获得感。回到技术问题,改革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得踏踏实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也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进步。未来事业的边际越来越大,分工也会越来越细,我们希望吸收更多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加入,包括营销、法律等。现在,我们有机会去实践中国篮球的改革,这一段路,还是要仰仗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就像今年我在火箭队球衣退役仪式上,看着球衣挂在体育馆上面,心里想的是,这些故事是我和队友们一同创造的。我现在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本报记者 薛 原


上一条:上一篇:推动校园足球发展,中国足协携职业球员重庆办 返回列表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版权所有: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351—3082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34522372 晋ICP备10001102号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主办单办和本网站观点,刊用原创稿件,务必经过书面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