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县区 忻府区原平市代县繁峙县静乐县定襄县五台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宁武县
您的位置: 主页>>忻州百科>>体育>>
打印字号:大 小 体育产业已成风口,选对IP不迷 【来源:优讯中国 作者:忻州频道 时间:2017-02-20 16:13 点击: 次】    

  6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计划指出到2020年,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并提出,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从该计划中,体现了对于体育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视。体育总局表示,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在GDP当中占0.48%,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占2%,美国的体育产业占他GDP的2%,已经是美国排前十位的十大产业之一,所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既有政策层面重磅助推,也迎来诸多市场主体用真金白银砸下了对体育未来的认同。

  从2015年开始,各路资本纷纷介入体育产业。先是万达集团收购马德里竞技和盈方体育股份,腾讯体育5亿美元拿下NBA的中国网络独播权,接着,体奥动力80亿元巨资拿下中超5年版权,乐视体育27亿元拿下两年的中超的网络独播权。苏宁收购国际米兰70%股权,成功地在意甲联赛这样一个巨大的IP赛事中插下了中国企业的“旗帜”。体育产业已成资本市场绝对“风口”。近年来,还没有一个产业像体育一样,以这样的向心力吸引资本大鳄扎堆进入。

  在经济形势并不算火热的情况下,资本大鳄为何烧钱烧得如此不亦乐乎?体育IP为何如此值钱?“拿欧洲杯来说,欧洲杯开赛仅一天就受到了来自各方舆论的关注,仅微博平台欧洲杯相关话题讨论量就轻松破亿。欧洲杯百度相关搜索结果达到5600万条,亿万球迷的热爱与关注,直接拉动体育赛事的天价转播权。但是,由于顶级赛事的稀缺性,全球最具价值的赛事资源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外,而在中国国内,能称得上体育赛事IP的只有中超、CBA和中网等少数赛事。赛事资源有限,版权之争愈演愈烈,费用自然水涨船高。” 版权的争夺,似乎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对此,一位体育产业投资者社群负责人表示:“相对于不断购买国外IP,如何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体育IP显得更加实际。”

  不少业内人士已经追寻新的突破口,挖掘培养全新的IP,并逐步将注意力转向传统运动,比如围棋。围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古时候,把围棋称为“弈”。并将一个人会不会下棋,看做其是否优雅、多才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围棋赛事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围甲联赛。该联赛虽然自1999年就已经不断吸引到大牌商家的冠名,但是在最近几年仍旧有不少负面新闻爆出,比如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九段讨要奖金事件。这充分说明了老套的赛事管理模式以及停滞不前的运营模式是会被时代所抛弃的。细分赛事领域专注做自己的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体育赛事IP挖掘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紧追时代潮流,准确分析受众,不断进行赛事形式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众多体育赛事与娱乐产业结合入驻直播平台的另一原因。目前看来,围棋赛事在创新方面可圈可点的当属国内崭露头角的城市围棋联赛。

  城市围棋联赛由城市围棋联盟主办,是国内首个由投资人主导、以联盟形式运作的大型围棋赛事,其新颖的筹资方式和打造围棋界“NBA”的口号都十分吸引眼球。“赛事联盟 商业运营(赛事大众化、棋手商品化、运营企业化、组织联盟化)”的全新模式开启了围棋产业的新纪元。城围联成为我国目前围棋商业化价值最高的体育赛事之一,拥有广泛的围棋迷基础。在围棋迷群体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好感度。不少投资者甚至做出这样的论断“城市围棋联赛是对接中产阶级的最佳体育IP”。虽然城围联目前只是崭露头角,但政府、各地棋院的鼎力支持足以让我们相信大众目前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由围棋圈到全民互动参与,由小范围的赛事到全民参与嘉年华一直是城围联不懈的追求。2017年2月24日城围联总决赛将在上海拉开序幕,该比赛旨在扩大城围联在当地政界、棋界、企业界等各界的影响力,打造棋迷嘉年华,塑造以城围联为核心的年度围棋大会从而

  获得政府认可和支持,找到城围联潜在投资商、赞助商、合作者、组队方、媒体合作单位。据了解该比赛在策划初期就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鼎力支持。让我们一起期待围棋全民时代的到来吧!


上一条:上一篇:历史首次!巴萨首发11人中只一名西班牙人 返回列表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版权所有: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351—3082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34522372 晋ICP备10001102号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主办单办和本网站观点,刊用原创稿件,务必经过书面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