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以长江为界,“南倾”明显,作为副省级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青岛重任在肩。十八大以来,拥有绝佳地理区位的青岛,迎来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的实施,为其插上了梦的翅膀,荣膺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枢纽型城市。
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南北原有格局显然不能满足日渐强大的中国经济,唯有北方崛起才能实现跨越式转变,未来谁能作为京津的得力帮手,青岛无疑是热门候选城市之一。有了发展方向与发展使命,青岛的城市发展需再做细化,从自身的状况不断调整,透过这座城市的未来规划、定位,北部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青岛的城市南北发展犹如中国经济的南北格局,格局亦非常清晰:红岛经济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这四个区域是实现大格局青岛的核心发展区域。而以市南区、西海岸新区、市北区、崂山区为首的南部城区,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城区建设日渐成熟,整体实力强劲。和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一样,青岛想要有所突破,北部一定要崛起。

解码青岛城市规划,北部布局勾勒青岛未来
据青岛2011-2020城市总规划显示,未来青岛会拥有以红岛经济区为核心的北部主城区,围绕红岛,西北部有依托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崛起的胶州市,东部有主打海洋科技、智能制造的即墨市,再加上城区定位清晰的城阳区,组成了青岛北部的发展矩阵。

这四大区域未来市级公共服务大项目林立,国家级、省级交通项目悉数入列,辖区内又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高新区)、中国蓝谷以及确认建立的临空经济区等这样的顶级经济、科研基地,辅以中车、红领等这样的顶级名企,未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不可估量。
“一核两翼”:北部未来发展的脊梁
先说红岛,青岛市为何要大力发展以红岛经济区为主的北部新城?地理区位很关键,作为拥湾发展,三城联动的城市战略最重要的一环,红岛经济区在胶州湾北侧,且位于湾底,放眼国际上的超级城市,譬如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日本的东京、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这样一个位置都是其核心城区所在,所以北部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青岛市未来城市战略的核心地域,可以满足青岛市政府大格局发展的建设要求。
再看城区定位,是青岛市域城镇布局的空间中枢,打造顶级的科技、生态、人文型新城区为目标,合理控制开发时序,为建设青岛市未来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中心预留发展空间。这里,城市中枢的定位明显区别于东部、西部城区。
2015年2月,青岛市做出重要调整,将蓝色硅谷核心区、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和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纳入北部城区:青岛高新区的范围。调整后,青岛高新区总开发面积327.756平方公里。此次调整进一步拓展了青岛高新区的发展空间,海洋科技及产业发展特色更为明显,辐射带动作用更强,彰显北部城区对青岛城市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核心有了,还需要为它插上腾飞的翅膀,即墨市和胶州市就是这对翅膀。青岛的4县市区别于省内其他城市的县市配置,可谓实力强大且各具特色。相较于平度市、莱西市,即墨市和胶州市更为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紧跟青岛城市整体发展主体方向,从经济、科技、制造、旅游以及城区建设方面取得丰厚的成果。
即墨市凭借强劲的海洋科技、智能制造经济实现飞跃发展,在去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6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中,综合实力排在全国第九,是江北唯一进入全国县域10强的县市。
即墨以蓝色为发展基调,依托海洋科技、智能制造,形成以数千亿级的汽车产业新城、基于传统产业升级而来的千亿级市场商贸集群、因即墨古城崛起的城市中心区、省级经济开发区辅以即墨国际陆港,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几大产城一体的重点组团奠定了即墨成为“江北第一城”的基础。历史见证这里从一片渔村到一座宜居宜业的海洋科技新城的蜕变。
同样,胶州市的发展受益于青岛城市规划,新机场的落户让世界聚焦胶州。总投资超400亿元的新机场运行等级是4F(流亭机场为4E级),为最高等级,可起降空客A380、波音748等目前最大机型,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级相当,胶东国际机场将建成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区域枢纽机场和日韩门户机场,成为发展临空经济区、集聚总部经济、打造人才和资本聚集洼地的强劲动力源。
辖区内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项目梯队,带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建设“一带一路”多式联运互联互通综合贸易枢纽,助力外向型经济发展……近年来,胶州市一系列重大改革,让这里形成了以大沽河生态休闲带为纽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两区”为引领,临空经济、城市发展、高新产业和生态农业板块“四板块”为支撑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布局城阳区:青岛北部蜕变的关键因素
除了“一核两翼”的发展重心,作为串联发展重心的城区,城阳区的未来发展亦至关重要,它西边毗邻红岛经济区,东边紧靠即墨市,尤其离蓝色硅谷很近,辖区内坐拥中车、红领这样的顶级名企,如何规划布局城阳区也成为青岛北部未来蜕变的关键因素。根据青岛城市整体规划显示,城阳区未来定位为城市副中心,辖区内众多交通大项目云集,也说明了该城区的重要的串联作用。
据悉,青岛有7条轨道交通线路穿越城阳区,分别是1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2号线、15号线、16号线。值得一提的是串联大青岛南北的1号线,城阳区有8站。无论是南下去黄岛还是去市南区的青岛火车站、市北区的火车北站以及流亭国际机场、崂山区的青岛汽车北站这些重要的目的地,都可坐地铁直达。堪称全市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城阳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主干路网规划图
回溯近30年的城市发展史,青岛原来的市区面积很小,90年代政府的一次东迁,让崂山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金融、商业、旅游城区。随后是2010年开始往胶州湾的西、北方向发展,原为城阳区一部分的红岛经济区(范围包括青岛高新区、青岛出口加工区及红岛街道、河套街道)成为了未来的城市核心区域。
纵观北部发展,红岛经济区、即墨市、胶州市的大项目陆续落地,势必在未来还会有新一轮的格局重塑,譬如撤市设区(即墨、胶州是热门县市),改变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权限,当然还有城阳区的定位问题。凤凰青岛认为,待红岛经济区功能日趋完善,新机场、济青高铁新线、地铁等交通项目陆续完工、融合后,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调整。
南部发展:西海岸新区成为发展新引擎
相较于城市北部的多点开花,南部的目光更多的是在西海岸新区上,根据新区总体规划,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5000亿元,2030年将破万亿大关。3年后经济规模将达到中国中等城市的体量。相较于城市北部的大规模项目云集,南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在西海岸新区,也就是未来城市的西部核心城区,相较于城市功能、配套、定位已经成熟的市南、市北、崂山、李沧为首的东部城区,西海岸新区所在的西部城区将成为带动青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截止2016上半年,西海岸新区凭借强劲的蓝色产业、工业经济、服务业以及对外贸易领域的出色表现,带动新区经济快速发展,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0%,增长10.5%,增速居全市首位,同时超过了山东省内菏泽、滨州、枣庄、日照、莱芜5个地级市的半年经济总量。此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22元,增长8.3%,增速亦居全市首位。
两年来,上千个产业项目云集西海岸新区,这里甚至做到了“天天有项目”:东方影都、惠普大数据、中铁·青岛博览城等等重磅项目做支撑,进一步体现了“真金白银”的发展成果。在改革创新方面走在了国家级新区前列,将对其他区市起到标杆作用。
南北均衡发展,助力青岛跻身国际城市行列
近年来,“全域统筹”成为青岛城市发展一个热词,到2020年,青岛围绕胶州湾建设的三大核心城区将基本成型,随着北部的崛起,助力大格局的青岛圆梦。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青岛,它的未来必定不在东部城区,而以西海岸为首的西部城区更像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唯有北部才是青岛迈向宏伟目标的基石。
青岛未来城市规划布局
青岛虽说是一座沿海城市,但空间布局上有着独到的特征,而且受先天地形优势的影响、地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等促成了青岛如今的城市空间格局。青岛在定位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后,城市规模必将扩张,经营城市的思想确实应该往“全域统筹”的思路上靠,这一点要为城市主政者点赞。
2010年以来,青岛市重新描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围绕“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战略方向快速发展,如今已过7年,期间青岛市不断优化、推动此前制定的规划,并逐步实施,通过东部、西部、北部三大区域的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从而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就像市委书记李群所说:“重视规划引领是青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突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