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县区 忻府区原平市代县繁峙县静乐县定襄县五台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宁武县

您的位置: 主页>>先锋人物>>
河曲张娟散文:“真水无香”话家风 【来源:忻州网 作者:忻州频道 时间:2017-05-16 20:48 点击: 次】    


                      
  河曲视窗网特稿(河曲县黄河路小学 张娟)母亲节前夕,单位组织写自己的家教家风小故事。这个命题,我们每个人平常没事都不去想。这一活动,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
  要说家教家风,我们家属于与人为善、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型的。我出生在河曲县文笔镇沙畔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过着中国大多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我的曾祖父,后来听家里人说,非常善良,在村里经常吃亏,而他也经常告诉家人:自己吃点儿亏不算什么,千万不要让别人吃亏。这一与人为善的传统,自然就延续到爷爷的身上,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奶奶也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奶奶命途多舛,刚出生,父母亲离婚,三岁时,母亲改嫁,七八岁,母亲去世。从此,她就在外婆家辛苦度日。奶奶早早地就嫁到了爷爷家,那时候爷爷家贫,奶奶一嫁到爷爷家,就担当起了家的重任。后来我父亲出生了,接着二叔、大姑、二姑出生了,本就拮据的生活就更加举步维艰了。这时,奶奶的继父年老生病了,熟悉情况的人都说:不用管他,他那时是如何打你骂你,如何地不疼爱你等等。奶奶再三思量,还是做好吃的,给她的继父送去,照顾继父养老送终。奶奶的这种善良,在邻里之间的相处也很受用,那种和睦的邻里关系让周围人都很羡慕。
  家贫,又育有四个孩子,窘境可想而知。爷爷和奶奶节衣缩食、起早贪黑,自己收集木料,收集砖头,终于盖了一座自己房子,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能盖起一座房子何等的艰难!后来,在爷爷奶奶没日没夜的辛苦劳作中,在爷爷奶奶那从牙缝里省生活的煎熬中,在邻居本家的帮衬中,四个孩子慢慢都成家立业了,可是,爷爷奶奶还得还债,债还完了,日子也好了。可是现在,爷爷八十多了,还依然每天经营这一辈子翻种的黄土地,不肯停歇。每每我们劝他:如今过上好日子了,不用这么辛苦劳作了。他说:“习惯了,每天坐着也是坐着,到地里种点儿瓜果蔬菜、五谷杂粮,你们也能吃上绿色的东西。”一辈子辛劳。奶奶也是,为了她的曾孙儿能吃上放心的家生鸡蛋,每天喂鸡、做鸡食、剁菜叶儿……忙不停。勤劳也会生根,我的父母亲,也是村里出了名儿的勤快。从我小时候记事起,父母除了像村里其他农民一样种地外,还自家成立了豆腐作坊,养猪,一样不落。辛苦自是不用说,他们还教导我们姐弟俩,要勤劳,不要怕劳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勤劳,一直是我们家的家风。让自己忙起来,不怕慢,就怕站。从小,我和弟弟跟着家里一块儿忙。父母下地或做别的事情,我们姐弟就趁放学的空,收拾家,做饭,喂猪,暑假,我们姐弟俩还可以帮家里卖瓜。这些事儿在我们两个小孩子身上不算什么事儿。这样的训练,其实对我以后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勤,也是我一路走来不敢丢掉的品质。每个双休,我都会去看望爷爷奶奶和父母亲,给他们带点儿好吃的或是用的。每次见了,他们总不忘教导我:好好儿上班,好好儿教人家那娃娃们,多辛苦一点。我认真地点点头说记住了,他们才放心。
  嫁到婆家,也将近10年了。婆婆公公的勤劳,让我也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公公是远近闻名的大好人,他在一个院子里,义务帮这家做点这,帮那家做点那。去外边劳动,同样的工钱,他总要比别人多做点儿。帮别人捎带的营生,不知做了多少。婆婆也是个热心肠儿,谁家有点儿事儿,她总要去帮忙。这家不会包粽子,那家不会做腊八粥,这家不会摊黄儿,那家不会压粉条,她随叫随到。对我这个儿媳妇,自是不用说,帮我们带孩子,帮我们做饭,甚是辛苦。公公退休了,又在院子里种起了菜,农家人传下来的与人为善、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在老公家里也处处体现。
  与人为善、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家的传统美德。圣经里有一句名言:“你待人当如人之待你。”孟子:“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是与人为善的诠释;《尚书·君陈》中有言:“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治家格言》: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英国政治改革家和道德家斯迈尔斯说:“困难产生于克服困难的努力中。”这是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诠释。而最好的诠释,是一步一步践行祖辈们的家教家风,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真水无香。
                                  
 


上一条:上一篇:宋志平:打造“一带一路”新优势 返回列表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版权所有: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351—3082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34522372 晋ICP备10001102号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主办单办和本网站观点,刊用原创稿件,务必经过书面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